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 2013-05-08 浏览次数:

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合肥学院的经验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合肥学院 蔡敬民 魏朱宝

  目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和探讨的热点,究其原因,这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中国现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人力支撑,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高等教育有着成功的经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开始创办有别于传统综合性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类型--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其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实践证明,德国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为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国际高等教育界所关注。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也开始关注和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开始注意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模式,但总体而言,人们对此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实践的认识仍然比较模糊。探索、创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建立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应对来自国际竞争的挑战,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合肥学院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围绕应用型人才类型定位,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树立一个观念:即树立人才培养的大教学观。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设计阶段,关系到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资源的配置。从教学计划变为人才培养方案,不是简单的名称改变,其反映的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将过去的以教师为主体、课堂教学为载体的狭隘教学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轴心的大教学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需要围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学校所有的工作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2.成立一个组织:即成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门委员会。为了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具效率,也更具针对性,学院要求各教学单位每个专业均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门委员会要吸收社会、企业人士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使所制定的方案更符合实际需要。

  3.改革一种学制:即实行学年学分制。为了配合实行模块化教学,加强能力和素质培养,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教育选择权,从2007学年开始,学院结合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推进学年学分制。

  4.突出一个重点:即突出实践教学。根据德国对高等教育的分类标准,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是应用型人才更强调知识的串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而实践教学便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我们根据不同专业的属性,明确了实践教学的比重。

  5.增加一个学期:即增加认知实习学期。我们把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认知实践学期引进来,实行九学期制改革,即在大学二年级设置了一个10~12周的小学期--认知性实践学期,这样加起来就是9个学期。然而,学生在此之前所学的专业知识还很少,他们到企业去干什么呢?我们的设计目标是,让学生在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岗位上经过认知实习,了解本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认知实践并不是一种岗位实习。学生经过这一过程的学习以后,他们会对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有更多的思考,这有利于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规划未来发展,在专业方向的选择、课程模块的选择上会更加理性。2006年,我院在旅游专业进行试点,率先开始了认知实践,2007年有60%的本科专业进行了认知实习。

  6.增设一门课程:即增设专业导论课。为了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培养其专业兴趣,掌握专业学习方法,更好地规划大学4年的学习生涯,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每个专业在第一学期必须开设专业导论课,并由专业教授授课,同时聘请业界知名人士讲授部分课程内容。
 
  二、紧扣应用型人才属性,探索改革人才培养过程

  1.强化过程学习,积极实施"N+2"考试制度改革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重成绩、轻能力、轻知识运用的现象,学院从2006年开始,对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变过去在课程结束时"一考定成绩"的做法,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实施"N+2"考试制度。其中,"N"是指教学过程的考核次数,针对每门课程,N≥3,占总成绩的50%,N可以是小测验,可以是小综述,由主讲教师确定。"2"中的"1"是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另一个"1"是读书笔记,占总成绩的10%。考试制度的改革带来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变化,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更加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2.强化专业技能,有效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非常重视第二课堂的教学效果,学院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部门积极参与,围绕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并主动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不求轰轰烈烈,但求实际效果。几年来,我院第二课堂教学成果显著,在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和电子科技竞赛等活动中屡创佳绩。

  3.强化应用能力,强调毕业论文(设计)的针对性

  我国的大学生一般均是从中学直接进入大学,缺乏社会经验,没有对专业的认知,这无疑加大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度,在目前的高考制度和教育体系下,我们就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弥补和矫正。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的最后一环,也是检验和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加强了毕业论文(设计)的针对性。根据实习基地提供的实际课题,要求真刀真枪,真题真做,2007年学院本科生的论文题目60%来源于企业和用人单位。

  4.加强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导者,也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实践者。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就必须具有工程背景和工程意识,并配备高水平的实验室教师队伍。比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就必须在取得博士学位后,先在企业工作3~5年,然后才能够在学校任教。由此可见,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参照德国的做法,我们把高学位、高职称的教师派到企业去工作半年到1年;或从企业聘请3到4名高级工程师担任专业教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
 
  三、突出应用型人才特征,重点强化实践教学

  1.以新的理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以明确办学定位为主题,以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对实践教学地位和作用的研讨。通过研讨,全院上下提高了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澄清了过去在认识上的误区。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理论体系的完整,忽视应用能力的构建,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围绕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要改变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把实验当作理论验证的错误认识。实践教学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延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必须构建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课程体系,而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系统、综合的实践课程,以及课外的自助开放实验、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

  2.以新的举措建立实验教学运行模式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素质教育、专业理论认知、专业操作技能和技术适应能力四个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由验证到应用,由单一到综合,由一般到创新,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为此,我们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

  1)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实验课不仅仅是理论课的验证,而应该自成体系。我们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尽量减少一般性的、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对原来单一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开设综合性实验,同时增加设计性的实验。

  2)成立实验技术教研室。目前,学院各工科教学单位均成立了实验技术教研室,这不仅仅是名称和内涵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这些实验室教师和理论课教师一样都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

  3)实验设备"少台套大循环"。长期以来,由于认识的误区和观念的陈旧,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一直是单人单套,一个班学生可以一次性地做同一个实验。如此,1台仪器1年内使用不了几个小时,其使用效率很低,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教学经费紧张,特别是像计算机这样一些更新换代较快的设备。为此,我们探讨了"少台套大循环"的实验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大大降低了实验室的投入。

  4)开放实验室。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我们改革实验室运行机制,延长开放时间,对一些利用率较高的实验室要求每天开放12小时以上,学生还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做实验。

  3. 以新的思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可以说是高校教学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从目前大多数实习基地反馈的信息看,企业对学生来实习并不欢迎。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反映学生在实习单位干扰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对此,学院改变了思路,具体的做法是:

  1)坚持与企业互动共赢。我们将实习单位与学校的合作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在人力资源支撑、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进行合作,并具体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师的实践、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等多个环节,真正使学校成为企业未来的人才库。这种模式不仅受到在中国的德资企业欢迎,合肥地方企业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德国大众、博西等外资企业纷纷与我院洽谈签约。2008年3月14日,合肥经济开发区与我院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园区内20多家企业参加签字仪式,并表示愿与学院一道共同关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打破单一的以各系为主建立专业实习基地的分割局面,建立院级综合实习基地。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把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分散到同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实习,使实习单位所受到的干扰最小化,以便于实习单位的管理和指导,而且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可以互相交流。

  合肥学院应用型人才改革理念和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有关领导对学院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德国世界500强企业对我院的培养模式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如德国大陆轮胎投资公司落户合肥,看中的不仅仅是合肥市的投资政策环境,更看重的是合肥学院能够按照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为其提供具有德国技术精神的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