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物流管理专业“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
一、专业基本情况
合肥学院中德合作物流管理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安徽省第一个对外合作办学项目,也是德国DAAD基金会在中国支持的项目。德方合作院校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技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作为欧盟认证专业,有很高的知名度。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现代物流人才。引进德国先进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专业教师的50%将由德国专家教授担任,在校期间有1-2学期在德国学习,学生按规定完成学业,成绩合格,由双方院校分别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双方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由双方院校分别授予学士学位证书。该专业优秀毕业生经我院推荐并通过德国高校审核可在德国高校攻读硕士学位。2011年9月正式招生,目前共有58名在校生,其中2名为德籍学生。
二、专业建设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学科内涵建设和特色塑造,充分利用国内外教学资源,参与国家级特色物流管理专业理论体系和实验平台的建设,吸收融合德国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本专业培养体系,使教学质量达到较高水平。
以培养熟悉国际物流理论和较强的德语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宗旨,满足社会对高层次物流人才的需求,同时,专业建设要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地方培养适用人才、合格人才,充分考虑安徽省重点支柱性产业对物流人才的特殊要求。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创办科学规范、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并具有良好声誉,受到中德企业欢迎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
总之,专业建设不仅要涵盖学科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而且要还站在学科最前沿,把握学科发展的动态,立足于服务地方建设,从战略的高度构建中德合作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三、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中德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发展将围绕合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全国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建设,结合我校“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办学方针,按照我校与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合作办学的协议,确定中德合作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培养应用型与国际化的人才为目标,不断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师资,以中德合作促进教学方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密切产学合作,提高德语应用水平,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先进理念,动手能力强的中高级物流专业人才。
四、专业课程及教材建设规划
1.本专业将结合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科优势,服务安徽乃至华东经济发展需要,依托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重点以现代制造业、商贸、空港等领域的物流服务为特色领域,不断提高本专业解决实际问题和服务于安徽省重点行业发展的能力
2.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熟悉德国物流发展的前沿领域,了解某些行业物流的特殊需求,具有务实创新思维、扎实的专业基础、较高的德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技能,具备国际物流管理、物流设计与优化等较强实务运用能力的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3.在十二五期末,力争本专业在校生达300人左右,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省级重点专业,《现代物流学》等课程建设成为市级精品课程,梳理中德物流专业课程教学资料,协调双方教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力争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在安徽有优势,有特色,在华东地区有一定影响的优秀专业。
4..力争在规划期末,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材都选用中德精品教材,并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尽量选用既有理论深度,同时有注重实践操作性的教材,选用获奖教材、推荐教材和原版教材比重占60%,另外40%教材选用德方提供的原版或者中译版的教材。
5.积极支持特色教材建设工作,组织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形成团队,联合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及其他外校专家学者共同编写适合本校特色的各类理论和实验系列的教材。力争五年内初步形成一套体现中德物流特色的主干课程的教材和讲义。
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1.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一方面积极引进一批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高学历或高职称的青年骨干教师,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聘请外校的专家作为兼职教授,担任部分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在规划期内,打造以中青年博士学历及较高职称教师为教学主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加强教师的深造制度,根据中德合作物流管理专业的协议,争取建设期每年输送1-2名专业教师到德国进行主干课程进修,并利用多种渠道,选派专任教师国外讲学、访学、进修或培训,加强教师双语教学能力,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在职博士,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
3.完善教师的轮换实践进修制度,力争规划期内,使本专业的教师都能够在实习基地相应岗位,轮流短期实践进修一次以上,以熟悉物流岗位的工作内容,了解社会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特点,更新其现有知识,改善其知识结构,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4.强化教师的科研教研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进行院校专业间的学术互访和交流,积极参与安徽省物流联合会与德国物流联合会的合作, 深化产学联盟,提高教师服务社会和开展科研教研的能力。
5.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督制度,由于本专业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学校原有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需要完善,在规划期内,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质量监控机制,结合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奖惩制度,完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
六、实践教学建设规划
1..积极开展模拟化教学,按照“学习负担”的要求,强化学生的课后练习和实训,并在课程中大幅增加实验课程比例,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借鉴德国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论,开展多媒体教学,使教学集视、听等众多知觉于一体;开展案例教学等方法,努力探索活泼、生动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3.提高学生的德语水平,进一步强化德语训练,以适应专业本身及社会的要求,力争本专业学生能够基本无障碍地学习占专业课程50%的德语教学,为第六学期到德国学习专业知识以及在德企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常规固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利用安徽省和德国物流协会,积极与知名企业展开长期友好的学术和实践交流,扩大专业影响,塑造优秀的专业形象。
5.建立假期社会认知实践制度,根据学校和本专业的要求,在寒暑假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学生深入企业,深入社会,了解市场,加深对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认识,明确实践问题和学习任务,提高后续课程和毕业设计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七、教风、学风建设及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革新教学方法,运用模块化教学,实现从灌输式教学到能力型教学的转变,强化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并充分利用假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2.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科研和社会服务丰富教学内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场工程师,实现从侧重获取知识到侧重增强实践能力的转变,保证教学内容符合安徽省乃至华东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国内和德资企业的物流人才需求。
3.借鉴德方先进做法,完善教学课程评价体系,逐步建立起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课程质量控制监督体系,实现从侧重于对知识考核向侧重于应用知识能力考核的课程评价体系的转变,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4.强化日常管理,构建良性学科专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加强系、教研室的建设,加强对德籍教师的服务和管理,充分发挥中德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切实做好专业师资梯队培养和结构优化工作。教学工作与行政管理工作要适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调整相应职能,协同配合,为物流专业建设提供高层次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
5.强化校际交流,关注学科专业前沿发展动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教委各业务部门的交流。特别是加强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和企业界人士的沟通,关心和注意本学科领域和专业前沿的发展趋势;将本学科和专业领域最新的教学及科研成果介绍给教师和学生。鼓励教师海外讲学和访学,邀请海外师资来校讲学和交流,提高教师学术水平。
6.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并且重视开展科研工作,促进学科和专业建设。
7.依托德国物流协会合肥分会,密切与安徽省物流协会的交流,加强与实习基地和协会企业的联系,建立长效机制,贴近安徽省重点支柱产业的实务发展,与中外企业部门一道,开展物流服务和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升中德物流专业的品牌声誉。
20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