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
发布时间: 2013-05-08 浏览次数:

合肥学院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

        合肥学院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办学定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专业建设为支撑,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为载体,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教学计划管理为抓手,规范教学运行管理;以加大教学基本建设投入为手段,加强实践、实验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强化人才支撑作用。

       “地方性”:作为地方性高等学校,坚持专业建设方向、人才培养方向、科学研究方向等,紧扣省、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需要,全方位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力求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

       “应用型”:面向社会人才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坚持应用型人才方向,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突出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师资队伍建设要强调“双师型”队伍建设,培养模式突出强调合作教育模式,教学环节更加突出强化实践教学,管理理念制度更加突出体现服务性。

       “国际化”:充分利用自身近三十年的国际合作办学经验,突出国际化办学特色,加强跨文化交流,积极利用国外优质办学资源,吸收和借鉴国外应用型大学的思想精华,开放办学,改革创新,努力创建国际化的大学,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

         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和大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院根据我国和本地、本校实际,借鉴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完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市场调研和专业分析,科学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统筹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学期设置、课程与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以及资源保障机制等方面,精心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通过增加专业导论课、增设认知实习学期(安排在大二年级第二学期末四至五周和暑假)、逐步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等改革举措,重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建设,实现了由“学科导向”向“专业导向”和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两大转变。学院还通过实行“N+2考试改革、开展项目驱动教学法、试行学生“TA”制度、实施公共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实行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推行实习教学新模式(实习就业一体化、多专业组团实习和管理方式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等项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学院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开展了教学基本功竞赛、专家评教和学生评教、争当“三育人”先进个人和师德建设先进个人活动;出台了学风建设“六大工程”实施意见,开展了争创“优良学风班”、争做“三好学生”等活动,并连续四年开展评选表彰“十大榜样学子”活动。通过以上改革和活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系综述)